电子书:纪念母亲遇难50周年文集

咨询热线:

北京市海淀区
010-88841610
电子书:纪念母亲遇难50周年文集

18--献祭--胡杰

文章来源:未知;时间:2022-05-09 14:53

献  祭
—— 纪录片《我的母亲王佩英》完成之后的再思考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胡  杰
 
        1 月27 日是王佩英的忌日。2018 年的那一天下着大雪,我写了一段悼念的文字:四十八年前——1970 年的1 月27 日。寒风里,丝绳勒死了一位有七个孩子的母亲,就因为她知道了家乡的孩子没有吃的被饿死了。 她说出了:毛泽东不适合继续当领袖。
       那天,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。 一队人在离卢沟桥北面不远的行刑地停下车。 你从刑车上被拖下时,你的一只鞋被车边的铁钩绊掉,落在了雪中。
       你光着一只脚,在冰上被拖着。 拖你的行刑者在想:你已经死了。 刚才在十万人宣判大会上你想喊什么时,已经被勒的不能呼吸了,又经过漫长的批斗会和囚车的颠簸,你已经窒息了。他们就这样在冰雪的河面上拖着你。
       远远地那只鞋子望着你在哭,想要追上你,可是泪水一下变成冰,把鞋和地上的土冻在了一起,鞋子动弹不得。 但它知道你的心口或许还有余温,脉搏或许还在微跳,脸上的雪还在融化,或许你还听到了枪声……
       雪地里的你,似乎看到陷入光滑皮肤的弹洞,看着从胸口涌出的血。自己的血、马正秀的血和其他你不认识的人的血在飞溅。
你转过头去,听到了那只鞋的“ 哭喊”。 它正被乌泱泱涌来的看热闹的人踢着、踩着,瞬间消失在人群中。 人们围观着枪洞里冒出的血泡和热气,等待着你的身体和其他人的身体被扔上卡车。而你,看到了“ 繁星密布的苍穹”……
       今年1 月27 日是王佩英就义五十周年,距我完成的纪录片《 我的母亲王佩英》又过去了十年。 然而我一直在想:纪录片的生命不仅仅是记忆,还有为之流泪的思考,况且这部纪录片是在记忆夹缝中的记忆。 我们对母亲王佩英的理解又有多少呢?
       我们需要这样的母亲吗?沧海一粟的她扛起这么沉重的压力有什么意义?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使人们甚至艺术家都失去了内心的自由,他们都被极左思潮固化了。 所以王佩英的心灵深度让我惊讶。
       王佩英16 岁考取了开封的静宜女子中学。静宜女中是天主教修女盖夏1932 年创办,教育的目标是“ 以期养成忠实健全之公民”。它的校训是“ 启发思想、遇事反省、破除盲从”。她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生活过两年,她也一定沐浴到了上帝的公义、与人立得圣约和大爱的伦理。天性单纯的她厌恶任何掩饰, 在学校、在残酷的战争期间,也许这样的性格会给她带来积极的一面,但当思想和身体都被限制在一个加强版的社会桎梏中的时候,情况就不同了。 她毕业后热烈追求自由,和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律师张以成恋爱结婚,并跟随秘密加入共产党的丈夫进行地下工作。她在颠沛的生活中是不是迷失了对上帝的祈祷?或她选择了另一个信仰?但爱心和救赎在她的心里保留了下来。 即使她在受逼迫和诱惑的时候,圣爱也是她的心灵基础。
       王佩英断崖式的变化是从她知道了“ 河南家乡饿死人”开始的。她一定是通过原来共同做地下工作的同事那里知道了具体的情况。 她平静的内心被击碎,她的理想像是被一个穿着魔术戏服、头顶着一摞精致玻璃杯的幽灵给抽空,耻辱感在咬噬着她。
       我在影片中努力想达到的是,在人证和物证不断的呈现中保持事件逻辑的力量,不是依附世俗语境的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,而是讨论人的道德和尊严的那一部分。 伦理底线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本质。王佩英就是这样一个坚守着伦理底线的人。她心中有:“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的秩序,她知道公义上帝的立法高于世俗王权的法则。而这恰恰是华夏族群最最缺失的。
       夜晚微弱的灯光下,她缝缝补补的手停了下来,一觉醒来的儿子大中看到母亲在发愣。 母亲用艰涩的文字写道:“ 一人做事一人担,自心情愿。 总之,是为六亿人民利益出发的,决不考虑自己,更不顾惜自己的一切”!只有获得信仰的人才能看到苦难的眼睛,她单纯,单纯到伤口上裸露出纤细抽搐的静脉和神经依然不回头。 她开始给有关部门不间断地写信,一切都石沉大海。
       1965 年,她被单位以精神病的名义送进了北京安定精神病医院。
       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意义?!我们遵循着一种什么伦理原则活着?哪些人是我们可以称得上真正是人的人?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?人的疼痛和动物的疼痛、人的眼神和动物的眼神区别在哪里?是谁病了?这就是检验独立纪录片的标准。立场一旦确立,我们就可以看到本质:同一个人,在弱势群体面前张牙舞爪,眼中放射出野兽凶狠的光,而在权力面前,流露着宠物的谄媚眼神。这才是我的纪录片要记录、要呈现的。
       文革的浊浪汹涌而来,精神病医院和全国的各个角落一样,也都为造神竭尽全力。 王佩英被清理出来,因为她不拿着毛主席语录进行早请示、晚汇报。1968 年6 月6 日的出院诊断证明这样写到:“ 经过住院期间观察,除高血压外目前生活自理如常人,无精神异常,在住院期间思想反动,对党不满。 经过思想教育仍不改,故由机关接出处理。”
       人性坍塌了,随后是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坍塌。
       作为“ 反革命分子”的王佩英被关在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私设的“ 监狱”里,那些“ 要求进步”的看守踢她、打她、罚她下跪,廉价而残酷的手段随处可见。 在北京西城区,王佩英被押到各个会场轮番批斗,为了防止她在批斗会表达思想,每次批斗都把她的下巴颏儿弄的脱臼后再把她押进批斗的会场,人们的心就像被一堵墙阻隔而变得迟钝和麻木。 我不得不痛苦地转过头来,从批斗现场转到历史,转到风起云涌的近代史。
       1840 年戴着辫子的统治者们认识到船坚炮利,“ 师夷长技以制夷”地开始引进科技,一代先贤痛定思痛地把目光投入到了创造这些科技背后的思想。 思想的引进是本质的引进。“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”谈何容易,“ 封闭的社会总是爆发对思想的仇恨”。“ 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。 我们通过怎样的道路才能在心灵上获得伟大的净化与升华?
       我没有采访到她回到“ 牛棚”后,是哪个医生或工作人员给她安装上了脱臼的下巴颏儿。好久没有见到妈妈的小女儿可心,就在小学校批斗现场,老师叫她必须参加,可心被周围的口号淹没了,她在恐惧和孤独中喘不过气来。
        阿赫玛托娃曾有这样的诗句:早逝的面孔如此令人心疼, 让我不敢直面神圣和平的世界。
        永远有人在问我:这位仅仅在幼儿园当阿姨的王佩英,孤孤零零一个人,没有同伴,没有组织,她有必要选择坚持下去吗?是不是可以表面上妥协一下,怀抱信念等待冰雪融化的时候呢?你已经承受了人们对你的无耻酷刑,你也承受了人们对你公开下流的侮辱。 在批斗会场上,别人都跪下了,只有你在坚定地站着,为此你遭受了多少毒打,捶你的头、扇你的脸、撕扯你的头发、踹你的膝盖。《 圣经》上不是也在说:“ 在指望中要喜乐,在患难中要忍耐…… 逼迫你们的、要给他们祝福。 只要祝福、不可咒诅”吗?你为什么要抛下七个孩子而用你微弱的、完全不成比例的力量抗击全民的恐惧呢?!王佩英的命运是良知拣选的,她有尊严地捧着命运之签。 而且在中国这片坚硬的土地上,已经成长起了一批和她一样捧着命运之签的人。这是我在做纪录片时深深感动并为之举目敬仰的人们。
       据复查王佩英案的工作人员说,王佩英没有到刑场就死了。
       1970 年1 月27 日,行刑前,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了十万人的公审大会,这是一个彰显“ 触及人们灵魂的恐怖与威严”的仪式,一个剿灭“ 异端”思想所掀起的新的狂澜。 在会上,依次对十几个人宣布死刑。王佩英在五花大绑、众目睽睽之下反抗着,她感到脖颈上的绳索狠狠勒着,喉管里响起被击碎的声音,但她的反抗没有停止,她接着感到了脖颈紧勒的绳索卡入她的气管,那来自上帝的温柔空气渐渐稀薄,她的肺急促地膨胀燃烧。
       剧痛—— 这时间的馈赠,她经历着被钉在十字架的过程,10 秒钟、30 秒钟,1 分钟…… 她的心脏被剧痛融化在寂静中。我想:在此时的王佩英应该安静地回到家中,看到她的七个可爱的孩子时喜极而泣,亦或来到“ 静宜女中 ”听到唱诗班天籁的圣歌,那圣歌又回到激荡在工人体育场上空那成串的口号里。
       2004 年,我完成了《 寻找林昭的灵魂》这部纪录片,通过林昭而接触到了耶稣。又通过林昭理解了王佩英。我们卑微的灵魂习惯了恐惧、习惯了说违心话、做违心事。但我们依然可以冲破“ 藩篱”做一点有记忆而又有意义的事,纪录片的自我呈现就是下一代人看我们思想的纪录。
       曼德尔施塔姆的夫人娜杰日达写道: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,他的价值又在哪里呢?


 


 

胡杰,1958 年出生,独立
纪录片人,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。 主要作品:《 寻
找林昭的灵魂》《 我虽死去》《 我的母亲王佩英》。
【返回列表页】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     座机:010-88841610
版权所有::Copyright @ 2011-2017 王佩英基金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     ICP备案编号: 京ICP备2023001825号-1